彩色透水混凝土

工程案例Case

N

联系碧道Contact Us

C

广州市碧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15920399351

邮 箱:bd@gzsbdx.com

联系广州碧道

工程案例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未来将逐步探索碧道经济价值开发模式

咨询热线: 15920399351 蒋经理

  从广州市水务局获悉,2019年至今,广州市越秀区已建成31.6公里碧道。在改善水环境满足广大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该区未来将逐步探索碧道经济价值开发模式。一些有利于碧道运营和维护长效机制建立的服务项目,未来或会在该区的碧道上出现。

红色透水混凝土灰色透水地坪混搭案例.jpg

  据悉,建设碧道可以简单理解为在水系旁建设一条廊道。对于广州市越秀区来说,碧道建设绝不是建设廊道那么简单。为了让市民游客获得更好的亲水体验,避免亲水设施建设完成后水质堪忧且水安全不达标,越秀区将碧道建设与治水工作相结合,坚持治污先行、安全为重、生态优先,兼顾河湖的防洪排涝、生态保护、景观休闲、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协同推进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滨水经济带建设。

在建设二沙涌、东濠涌、新河浦涌、东山湖等水系的碧道时,充分发挥相关水系的防洪调蓄功能,汛期以预腾空手段提升调蓄库容,暴雨时通过站闸调度保障流域水安全;完善河湖堤防及护岸,满足河涌20年一遇、珠江20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辅以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配套公共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从源头上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与水安全系数。通过原位消解水体淤泥、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下生物等方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重塑水下生态系统、非汛期稳定保持Ⅳ类水质目标。贯穿“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充分发挥绿地收集、滞留、净化、渗透雨水四大功能,通过降低绿化标高形成自然坡度,引导雨水进入绿地,因地制宜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增加碧道雨水收集与下渗净化能力,有效降低雨水径流系数。


透水碧道表面上在解决河湖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的基础上,越秀区以连续贯通的慢行系统建设为载体,将原来被小区、闲置地块等占用的河岸腾退出来,提升为公共绿色开敞空间,并串联滨水公园、口袋公园、景区景点等,打造高品质滨水休闲带,实现还水于民、还岸于民。

透水混凝土碧道经典案例.png

  据悉,以河湖为纽带,越秀区已通过碧道建设串联并促进沿线产业的提档升级。如东山湖碧道融合打造“碧道+文化创意”,新河浦碧道擦亮“碧道+红色文化”品牌,麓湖碧道展现“碧道+生态保育”成果,二沙岛环岛碧道提供“碧道+智慧服务”体验等,因地制宜补齐公共服务、自然生态及旅游产业短板,构建多样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助力区域经济提档升级。越秀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碧道运营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将碧道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加大碧道日常维护巡查力度,定期进行专项检查与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在碧道规划阶段,将城区设施改造、公园建设、文旅经济带建设等融入碧道建设中,建成后,通过投放自动售卖机、开设书吧、驿站户外广告投放等方式,逐步探索碧道经济价值开发模式。

  根据《方案》,广州将优先挑选已有较好建设基础的透水碧道重点实施碧带提质增效工程。除了在现有透水碧道建设基础上提升建设绿美碧带以外,广州还将因地制宜,根据碧带所在水域沿线的城乡建设发展情况,分类开展碧带建设。

  具体行动包括河道综合整治、滨水绿化美化提升、滨水交通体系提升、水文化品质提升、绿色水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通廊保育。

  广州将通过补植补造、景观修复等方式尽量消除绿化断带,实现林带贯通和景观完整。充分挖掘绿化潜力,应绿尽绿,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因地制宜提升水利风景区绿化美化水平。

透水漫步碧道经典案例.png

  广州将迭代升级现有慢行交通系统,优化提升碧带慢行系统,根据功能需求设置不同宽度的慢行通道和配套设施,打通断点、堵点,确保水岸空间贯通、畅通、融通。通过增设跨涌桥、划出骑行专用道、改善交叉口管理设施等方式,加强碧带与沿线腹地的连接径设计,形成与腹地联动的慢行系统。同时统筹考虑碧带周边路网建设,有序退出堤顶路机动车通行功能。通过碧道建设带动沿线滨水交通道路完善升级,构建互联互通、成网成片、快慢相宜的滨水交通路网的同时还能改善周边路面景观艺术特色,多色的艺术设计还能提示城市美感。


本文网址: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25 广州市碧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1319号
www.gzsbdx.com